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igned by K.C. LOK
明報新聞
吸國際藥廠 需育擁抱科技醫生 稱臨牀研究產業經濟效益大兼惠病人
【明報專訊】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去年《施政報告》亦提出香港目標成為「醫療創新樞紐」,科大校長、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目前香港定位已很清晰,問題是如何達成,她引述智庫研究稱,投資臨牀測試可帶來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認為香港在未來要發展醫療科技,並需要培訓更多「擁抱科技的醫生」,方有助吸引國際藥廠來港,推動本港臨牀研究產業發展,助益經濟同時病人亦受益。
多年來在港帶領生命健康科技發展的葉玉如,身兼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nnoHK旗下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專注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遜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葉於前年12月當選港區人大代表。
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要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不外乎3個元素,包括資金、土地及人才。葉形容,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生物科技有很高的融資能力,在亞洲屬首屈一指;政府亦投入很多資源發展創科,例如設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促進醫療基礎研究,令好的項目有資金支持,資金應不成問題;政府亦花了很多時間開拓新土地。
盼醫生擁工程知識 善用大數據AI
政府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醫療創新樞紐,長遠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並提出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等。談及推動本港醫療科技發展,葉玉如認為有需要培訓更多醫生,尤其是「擁抱科技的醫生」。有別於僅具備醫學知識的傳統醫生,葉期望未來可為社會培訓出「醫工結合」的人才,能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推動醫學技術發展。葉舉例,運用AI協助藥物篩選可加快研發流程,AI亦可用協助檢驗病毒變種,醫療科技亦包括使用手術機械人、開發更精準診斷等,若醫生有基礎工程知識,再憑藉已有的醫學優勢,將可研發新技術及設備,惠及病人。
指投資臨牀測試經濟效益逾7倍
葉玉如引述團結香港基金去年11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報告提出打造香港成為亞洲領先的「臨牀創新樞紐」,而英國國家健康與保健研究所(NIHR)經驗顯示,針對臨牀試驗的投資,可產生高達7.6倍的經濟效益。葉說,臨牀創新知識對病人有好處,亦可吸引國際醫藥機構來港,但香港目前缺乏臨牀研究者(clinical investigator),她期望科大日後籌備成立的醫學院,培育出結合上述能力的醫科畢業生,貢獻相關產業。
要處理人口老化為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葉認為關鍵亦在將醫療及科技結合,舉例她帶領團隊最近研發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的血液檢測技術已應用,助病人知悉自己的患病風險,及早介入治療。葉玉如引述數據稱,香港醫生與人口比例較其他城市低,舉例日本與新加坡每千名人口有2.7名註冊醫生,香港只有2.1名;香港兩年前已步入「超老齡社會」,即逾20%人口達65歲或以上,為醫療系統構成挑戰。
稱科大新聘70教授 已補移民潮流失
要培養「擁抱科技的醫生」,有足夠人才供應亦是關鍵。葉玉如對此有信心,她形容國際化是香港特點,有絕對優勢吸納國際人才,她以科大為例,去年新聘70名教授,涵蓋生物醫學等不同領域,來自世界各地,已彌補近年因移民潮流失的教職員人數。
阿茲海默檢測作例 稱AI加快研發應用
【明報專訊】科大校長、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接受本報專訪時形容,人工智能(AI)帶領人類社會進入「第五次工業革命」,促進不少科技發展,舉例該校有不少的創新醫療技術均有AI元素,例如是以AI識別手術中病人的殘留癌細胞、以AI分析血液蛋白的藥物靶點等。她又形容,香港是「一個可以連通世界的地方」,與國際合作是香港優勢,對香港發展創科的定位「非常有信心」。
葉玉如以她帶領團隊研發、用於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的血液檢測技術為例,稱應用AI有助加快成果轉化流程。她表示,由上游基礎研究到轉化「落地」是頗長過程,研發相關診斷技術始自八九年前,團隊今年2月終公布應用,現已用於香港私家醫院及診所。
葉說,前期需向醫院收集血液樣本,血液有多種蛋白,當中數百種與阿茲海默症有關,逐一測試有一定困難、亦耗時,因此團隊運用AI分析,將蛋白分組、再選取具代表性的蛋白測試,最終找出可用於檢測是否患病的21種蛋白。她解釋,透過AI可了解人體蛋白如何互相溝通、產生作用,如無AI,料研發過程將需時更長。
助手術中途確認癌細胞全滅否
AI亦可用於識別癌細胞,葉玉如舉例科大有研究團隊研發技術,用顯微鏡觀察手術期間的癌細胞是否被消除。相關的「細胞成像技術」,運用自家研發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助醫生在手術中途確認病人的癌細胞是否已全被切除。葉又提到,科技有助開發更好的醫療設備,科大有教授研發出降眼壓裝置,協助治療青光眼。
新技術除了仰賴科技發展,亦與香港能有效與國際合作的優勢有關。葉玉如說,其團隊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除與香港醫院合作,亦有與國際醫療機構、醫學院及醫院合作,分析了西班牙、非洲等地的數據。她指出,最近團隊發表文章,確認在港研發的血液檢測技術在西班牙人群適用、準確度亦相同,令研發成果走出國際。。
數據過河助握人口資料 「多些一定做得更好」
【明報專訊】本港去年與內地簽署簡稱「數據過河」的協議,容許內地敏感個人數據流動到本港,有關工作仍在推展。科大校長葉玉如說,就數據過河一事已爭取多時,稱掌握愈多數據對科研愈有幫助。她受訪時稱透過不同渠道了解,「相信這事件會發生」,料有可能透過「試點」推行,河套地區是一個選項。
葉玉如說,從科研角度,多些數據一定會做得更好,「你看人工智能,都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即憑數據學習,如數據愈多,能做的就更多,這是好自然」。她又以其專長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為例,稱科大與香港的醫院合作,也與外地的醫療機構合作,如有數據,就能看到不同人口群組的差異,「如只在香港,無那麼多西班牙人,無那麼多非洲人,一定要通過合作取更多數據」。她對香港定位很有信心,稱香港跟世界不同地方合作都很順暢,而再配合到數據可以通關來到香港,掌握到更多人口資料,對科研更有幫助。
「倘港團隊融入灣區 發展空間大」
葉玉如在訪問中提到推動創科3要素,即人才、土地、資金,其中土地也與內地有關。她稱河套、北部都會區用地如能發展大學城,可為大學提供更多空間發展,吸引人才到來;又稱政府放寬大學非本地生比率,由20%升至40%,大學需要空間。不過她又說,科研資源不止看香港,也可看大灣區城市,「發展空間太大了」,指大灣區城市有很好的產業鏈及生產能力,又有資金等各項支持,如香港團隊能融入大灣區,會有大發展空間。她笑言科大已早着先機,2000年已在深圳與北京大學合作一同建立醫學中心。
籌建醫工結合醫學院 5年成事否「盡力而為」
【明報專訊】創校33年的科大正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並已成立籌備委員會,校方早前稱非常希望可在現屆政府任內成立。校長葉玉如受訪時稱,成立醫學院是龐大複雜的事,目前「還在計算」所需;能否5年內成事,她笑言「盡力而為」。葉構想中的醫學院定位是「醫工結合」,目標培訓新一代醫生,具醫學知識之餘有基本工程知識,如能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在醫學上應用科技。
葉又提到,早前科大跟北京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希望深化與內地科研合作,天壇醫院醫生會來科大參與研究,稱將臨牀與科研結合,冀令診斷有所創新。
合作育臨牀科學家 天壇醫院「僅第一間」
北京天壇醫院是專注於臨牀神經科學,集醫療、教學及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國內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和科研中心之一。據有關協議,雙方將於年內推出重點人才培養計劃,天壇醫院醫生將以「訪問學者」身分在科大接受科研培訓,參與前沿研究項目,提升其科研及臨牀實踐能力。雙方還將共同開展包括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研究,推動前沿科技於臨牀應用的轉化。雙方冀透過合作,培養既懂科研又具臨牀實踐經驗的「臨牀科學家」( clinical scientists )。
葉玉如透露天壇醫院只是第一間,會再跟其他醫院商討,又稱今次項目獲得捐助者支持。